-->

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评价体系

创建时间:  2014/12/24  柳蔚枝   浏览次数:   返回

2010年5月4日上午,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举行了主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评价体系"的论坛讨论。论坛讨论由吉林大学校长展涛主持。论坛讨论嘉宾分别是美国莱斯大学校长大卫•李博隆、法国中央理工大学校长艾尔夫•彪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现将第二次论坛讨论情况汇编如下:

首先,四位论坛讨论嘉宾作了引导性发言。

大卫•李博隆校长认为,结合目前世界教育日新月异的变化,提出大学必须承担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领袖人物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大学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创造知识并把知识传播给学生,推动学生去创造新的知识;二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技能;三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包括个性、价值观和习惯等。

纪宝成校长则提出,大学毕业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才有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或领袖性人才。因此,中国人民大学队本科生培养提出了"一二三三三"的要求。"一"是"厚基础、宽领域、多选择、重创新" 的要求;"二"是强调把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渗透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三三三"是指三个基本、三个建设和三个不足,要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系统地教给学生,要加强课程建设、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解决经费对本科教学投入不足、领导对本科教学投入不足、教授对本科生投入不足的问题。总之,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培养的目标就是帮助未来的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同时培养他们的锻炼评判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可持续学习这样一种能力。

艾尔夫•彪赛校长认为,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各自的才能并贡献于社会。因此,大学要帮助学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弄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二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套能够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就此而言,法国中央理工大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团队合作的机会和很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系统思考的能力、批判思考的能力等。同时,教授要不断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要向教授提出挑战,教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挑战。

宋永忠校长结合南京师范大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观点。一是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要改变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二是要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营造适合创新性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要在传统优质的学科专业基础上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打造学校的品牌专业。

随后,与会的大学校长、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代表与四位校长展开了热烈的交流研讨。 

展涛校长: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但一直没有听到学生的意见,因此首先请担任志愿者的学生提问。

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杨云康:斯坦福、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将课程和讲座等教学资源都放到了网上,请问各位校长怎样看待这个现象?是否意味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大卫•李博隆校长:我觉得大学向公众提供这些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莱斯大学将教学课件和模板放到网上,就是要强调与时俱进,否则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就会落在后面。大学不仅要提供知识,而且要传播技能。因此,科研人员也应将他们的成果放在网上。比如说,休斯敦将采取一些新的政策进行交通管理,我们就会用图表电子地图告诉大家哪条路最好走,这就要求学交通管理的学生不仅要了解交通管理,还要了解管理以及政策的制定,我们希望学生能和老师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学把教学资源放在网上,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共享相关课程的资源。需要强调的是,我认为大学不仅要上传这些资源,而且还要上传一些模块,从而使人们能够在网上学习课程。

南京大学本科生王星雯:在本次论坛上,与会大学校长尤其是国外校长都谈到一个话题,即中国学生不善于向教授或权威挑战。我本人有海外经历,实际上学生是很容易被课堂气氛带动的,我们在国内确实不善于向教授提问,但是在国外就很容易融入课堂氛围并踊跃向教授发问。除了让学生出国,请问校长们是否能提供一些其它的方法,让中国学生在国内也能勇于向教授或权威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我不同意中国学生不善于向教授和权威挑战这样的观点。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改革家,这就是创新和向权威挑战的表现。但是,传统文化确实赋予了中国人文静、含蓄、通融、体悟的文化价值观,这些文化价值观究竟是好是坏还是双刃剑,这是可以探讨的。但是,我相信中国大学生有勇气挑战各种权威。在中国人民大学,权威学者甚至是外国总统来发表演讲的话,学生都会提很多非常尖锐的问题。

展涛校长:请纪宝成校长向在座的两位外国校长提一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纪宝成校长:每个国家、每个大学都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问题,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挑战和美国、法国教育面临的问题肯定是不一样的。两位分别来自欧洲和美洲,欧洲的教育和美洲的教育应该是不太一样的。你们认为你们所在两所学校的教育是否不同?有什么不同?

艾尔夫•彪赛校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比较一下德国体系、牛津体系和美国体系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很多差异。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对学生的挑选非常严格,也就说学生必须打好基础,必须在数学和物理方面接受培训。就此而言,我们和德国、英国是不同的。另外,我们还非常重视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科研在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问题的作用。

大卫•李博隆校长:我讲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是美国非常强调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不论是什么专业,都要首先进行通识教育,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二是美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并存,二者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但它们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广泛的。

展涛校长:我们常常谈通过通识教育来培养世界领袖,但我感觉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统好像对中国文化了解并不够准确,这是否是你们的教育问题呢?

大卫•李博隆校长:其实,没有一个人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很有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经验。美国奥巴马总统有非常丰富的国际知识和非常丰富的国际经验,他对中国决非一无所知。法国总统和美国总统与其他国家领导人一样,都是优秀的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它们都具备非常好的国际的视野,都有非常开放的头脑和包容的心。

艾尔夫•彪赛校长:中国和法国之间长期有着非常良好的关系,两国的大学之间也一直有丰富广泛的交流。我们认为,两国之间学生的交流项目是最重要的项目。虽然所有的交流都是重要的,但是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相信,法国总统对中国的了解是非常深刻的。

宋永忠校长:我非常赞同纪宝成校长的观点,中国人并不缺乏批判和挑战的勇气,刚才几位学生当着这么多大学校长的面向我们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不可否认,与国外大学生相比,我们的大学生发问和批判的理念要差一点,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需要改变,因为我们的课堂没有给学生很多提问的机会。我们应当更多实行研究型教学、探究式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在课堂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纪宝成校长: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美国的大学生志愿者代表住在人民大学,我们发现他们对中国大学几乎一无所知。可以说,中国大学生对美国大学的了解比美国大学生对中国大学的了解深刻得多。因此,中国和美国相互交往,美国大学的教育体系也应改变。

大卫•李博隆校长:莱斯大学与中国有很多的交流,我们有很多是来自中国的本科生。换句话说,我们的学生与中国的学生有机会互相了解,或者说它们可以通过和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进行接触,来了解中国。另外,我相信新一代中国学生,他们会更具挑战精神和批判理念的。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刚才那位同学提到,在国内上课不善于提问,在国外则踊跃提问,实际上是在批评我们的教学模式,是学生真切希望我们的教学模式能有所改变。学生不能提问是教师课堂的问题,我们要营造这种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我们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也要有所调整,要实行新的教学模式需要配置相关的资源,也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内外部机制和环境,让学校和教师真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

纪宝成校长:我认为,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设宁静的校园,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人才培养是大学的职责所在,对研究型大学而言,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是主要任务。没有人才培养就没有大学,如果不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就会出问题。

艾尔夫•彪赛校长:在法国的教育传统中,教学质量是最重要的。教授和学生进行大量的讨论,促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之上共同学习。可以说,这是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听教授,教授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否则,教授就无法了解学生的情况。有时候,学生能够提出非常好的问题。因此,要想让教授了解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在学生身上,首先就要愿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要形成这样一种制度。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很多校长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文化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大家都希望校园文化应包含从容和淡定两个方面,我个人认为还要加上安逸两个字,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很重要的文化氛围。我去莱斯大学访问的时候,感觉莱斯学校就有这种氛围,这大概也是学校能够培养出很多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请问如何长期营造并保持这样一种氛围?

大卫•李博隆校长:莱斯大学很小,经费比较充足,教师资源也非常丰富,我们的师生比是5:1,文化是建设在这些基础之上的。莱斯大学的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教授花很多时间在本科生身上。凡是不愿意花时间在本科生身上的教授,我们是不招聘的。所以从事研究的教授,至少要去教本科生的课程,而不是说只搞研究不教本科生课程。所以,每所大学都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确定自己优先考虑的价值观是什么,然后根据价值观进行决策和投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在价值观基础上,采取具体措施推动这种文化的形成。在莱斯大学,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教授要和本科生在一起,这是我们的一种体制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非常享受的,教职员工就有抱怨了。但是,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生和教师总有不满的地方。莱斯大学的环境非常好,人力资源也很丰富,我们希望给他们创造一种氛围,创造一种架构,不仅鼓励他们学习,而且也鼓励他们享受生活,并在这样一个平和的心态中去交流。

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孙文峥: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能感觉到我们的躁动,因为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经济危机这么严重,我们在想方设法应对各种压力的同时还要有人文情怀。我觉得二者之间非常矛盾,你们提到实行通识教育和加强交流等,是不是对大学生困惑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但是,功利和世俗又可能会占据上风,导致我们离大学的终极目标越来越远。

宋永忠校长:这个问题非常好,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我们这些大学管理者。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要可持续发展,要采取通识教育;另外一方面,在找工作的时候,很多用人单位又急功近利。实行了通识教育,在就业时可能还不如技校学生好就业,因为我们培养的是持续发展的能力,未必马上就能上岗,这是一种矛盾。但是,未来的发展必定是需要有潜能人才。因此,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比较短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学生更容易让用人单位接受。本次论坛,很多中外大学校长对志愿者感到满意,就是一个二者结合到位的例证。

艾尔夫•彪赛校长:对工科院校来说,这种挑战和压力是不同的。其实,竞争可以让你更加完美,可以让你不断的成长。所以说,压力是好事情。有时候你要自己做一个选择,把这个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的进步。

纪宝成校长: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矛盾的,正因为这个矛盾社会才向前发展。大学是知识的天堂,是人才的摇篮。如果大学完全随波逐流,不能引领社会,这个社会就不会发展,所以大学在市场面前要有自己的定力,这是市场的平衡性。中国人民大学很重视学生理论的培养,学生毕业时似乎不如其它学校培养的学生好,但两年以后肯定超过他们。所以,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中国人民大学已经有了定位,有了认识,因此人民大学的毕业生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我们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好像就是考试和评价体系。犹如地上长草,其实会有高有低的,但是一提到考试,好像就把这些草都剪平了。这是否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宋永忠校长:考核其实是一个指挥棒。大学对学生的考核,必然会影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中国的大学考核方式正在逐步改变,从知识的考核到能力的考核,现在又转变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

展涛校长:我了解法国不是很多,但我知道法国的考试制度,包括大学的考试,是非常困难、非常严格的。在中国,我们一讲考试,就被批评成是应试教育,认为考试扼杀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你们培养出很多创新的人才,你认为这两者之间是不是矛盾的?

艾尔夫•彪赛校长:我觉得没有矛盾。首先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品质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估。不管是在本科还是在硕士、博士阶段,他们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就是要根据这些综合素质来挑选学生。比如说,一开始,我们看学生的数学和物理成绩,然后再看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从获得知识到能力培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估方法。我们需要有开放的视野,需要选择一些活动来评估团队精神和项目。我觉得要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是领导力,二是企业精神,三是创新精神。如果要培养创新人才的话,我们就还要了解团队精神,不是个人的创新,而是团队的创新。要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进行合作,才能够创新。

南京医科大学教师王晖: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有困惑,也会对未来感到迷茫。一方面,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学术生涯;另一方面,我们要个性化去培养学生。各位校长是否有具体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这些能力,促进我们成长和发展?

纪宝成校长:我认为学校有责任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最主要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给他们搭建很好的舞台,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干中成长。学校对教师不能约束太多,但要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如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比较好的自我开发的能力,等等。我个人认为大学对学生的评价,考试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不要把考试和创新对立起来。教育本身也是双刃剑,关键是教师如何去趋利避害。

大卫•李博隆校长:在我们大学,学生可以和我见面,甚至可以投诉,把对我的不满写在网上。这就是和评估相关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我想谈两点。第一,只有衡量你才可以管理,如果没有衡量的话,就没有办法管理。第二,我们谈到了对出版物的数量的追求转向对质量的追求,对前者的衡量转向对后者的衡量,也谈到了大学的使命就是知识技能和品质,这个三者都是不好衡量的。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我只想回应一下刚才那位教师的问题。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矛盾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满足不了社会公众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要经费,要硬件和软件建设。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大学的文化氛围、人文积淀和传统学风;二是大学教师的职业拓展能力和基本素质。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自身建设方面外,还要在考核制度中,如何平衡大学教师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外很多大学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另外,我觉得中国大学现在比较欠缺的是大学教师职业发展能力到底应该怎么提高?我有一个建议,政府应该像对基础教育一样,拿出资金来来支持大学教师的职业拓展。如果大学教师不了解教学规律,不了解教学主要环节的特点,没有教学观念的更新,那就很难改革教育方式手段。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来只会误人子弟。

最后,展涛校长请四位大学校长每人讲一两句话,结束论坛讨论。

宋永忠校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希望这次论对我们参加论坛所有的大学有所帮助,促进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纪宝成校长:提高教育质量的管理因素是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在讨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时候,就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共同努力,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样,为教师提供支柱性拓展能力的重大决策。

艾尔夫•彪赛校长:第一,如果我们想要培养优秀的博士生的话,我们必须有优秀的教授;第二,关键是要解决正确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花很多时间教会学生找正确的问题。

大卫•李博隆校长:通过出席这样的会议,我们发现我们不是一个个体的机构,而是一个群体,是整个世界大学共同体的一部分。我们有很多共同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深入的讨论肯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