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卡塞尔大学终身教授Ulrich Teichler作“东方讲坛”报告并受聘上海大学“自强教授”

创建时间:  2014/05/26     浏览次数:   返回

        2014年5月23日,德国卡塞尔大学终身教授Ulrich Teichler受学科建设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邀请来访上海大学,作"东方讲坛"系列报告。上海大学党委书记于信汇听取了报告,并向Ulrich Teichler授予了上海大学"自强教授"称号。


        报告主题为高等教育体制的多元化:排名与功能差异化。从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体制的多元化趋势为起点,探讨了高等教育的水平多样性和垂直多样性。水平多样性即高校本身知识和教育类型的差距,垂直的多样性是指各高校在学术质量和学术声誉的差异,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高校排名体系。

        他回顾了德国大学的发展历程,从单一精英大学到多元类型高校并立;政府从不重视大学排名到重视大学排名;从重视排名到对排名体系进行反思。他认为当下存在的各种排名体系并不完全是积极的,存在各种弊端:第一,忽略大学内部的差异性;第二,过分强调科研,轻视教学等个性化发展元素;第三,引发模仿效应,大部分高校都以排名靠前的高校为模型;第四,排名的测量标准和手段多以发达国家地区为主,忽略其他欠发达地区;第五,排名体系过于重视数量而忽略时效性;第六,排名不利于国际合作,倘都寻求和排名靠前的学校合作,抑制了国际合作。


         因此,他认为对排名批判性接受,绝不能以排名为风向标。首先,应多重视培育完全的人人,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仅关注科研指标;其次,鼓励水平多样性的发展,重视管理体系、学生培养等多元、个性化发展;第三,排名对国际交流的作用是提供不同对象和方向,而不是任务书,只和高于自己的高校合作。


        总之,排名体系的出现对排名靠前的高校有重要作用,可以优先集中优势资源、优秀师生,从而使自身获得更大发展,这对于其他高校是不公平的。排名靠前的高校占整个教育体系的不足10%,他们所培养的学生也是不足10%的精英,但是社会不只是精英构成,更包括剩下的大多数。高等教育的主旨也不是培育精英,而是更多的人,因此排名体系对高等教育的弊端值得广大高教从业职关注。

 

附: 
        Ulrich Teichler教授,是德国高等教育研究创建者之一和领军人物,也是欧洲高等教育研究界的核心人物,曾任欧洲高等教育学会的主席,是欧洲科学院和教育国际科学院院士,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夸美钮斯奖等重要荣誉。在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界,泰西勒教授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教育大家。


        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他的成果之多、研究之持久,世界上恐怕无人可比。仅2003-2013年   他出版专著50多本及论文1200多篇,在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做多种预言并验证。其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与就业研究,国际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在众多国际组织和机构中,如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 欧洲大学联盟 (EUA),经合组织(OECD),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中,担任重要专家和咨询顾问。Teichler教授十分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其独到的见解。

上一条:上海大学在2014CWUR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前3.3%

下一条:公共艺术与创意产业学科群工作组会议通知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