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潜心钻研形成特色—记我校钢铁冶金

创建时间:  2007/10/18  柳蔚枝   浏览次数:   返回

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潜心钻研形成特色
我校钢铁冶金学科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
 

  上海大学"钢铁冶金"学科成立于1960年,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2年,学科入围"国家重点学科"项目;经过5年的建设,我校学科点在科技创新等方面获得了突出的成绩。今年再次通过了"国家重点学科"项目的考核。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钢铁冶金科研实验室主任鲁雄刚教授对学科点的优势和特色进行了总结。
  鲁教授指出,本学科的突出优势在于拥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在五年的建设中,学科点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充满创新活力和协作精神的研究队伍:先后涌现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4人和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另有12人次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和上海市"曙光学者",学科点的中青年团队被上海市政府授予"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优秀群体"称号。近五年来,有14位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所的中青年学者融入学科点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目前,学科点已拥有一支思维活跃、专业面广、年富力强,具有深厚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学科点在编人员40人,高级职称人员占88%,拥有博士学位者占75%。其中包括3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全国冶金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共5名),学科点人员平均年龄44岁,55岁以下人员的比例近80%。自2001年以来,本学科的中青年学者在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崭露头角,先后有多人主持国内外重大项目,学科点还多次承办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冶金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国际拉曼光谱研讨会暨全国光散射会议等有影响的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充分表明了本学科的中青年学者在国内外学术界已拥有一席之地。
  在徐匡迪院士的领导下,学科建设坚持为社会经济做贡献的同时,在科学研究上适度超前的原则,集中力量开展冶金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潜心钻研,逐渐形成若干技术基础高地,从而实现从内在规律和深层次的物理现象出发,用理性观点去研究冶金过程中的技术、工艺、工程问题,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点根据新世纪钢铁产业所面临的节约资源与能源,降低污染的紧迫任务,适应冶金学科发展的大趋势,创建全新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及先进的冶炼与材料制备技术。近五年来,学科点在钢铁材料的先进冶炼技术、电磁场下的冶金过程研究、金属凝固理论与细晶技术、钢铁材料的强韧化技术、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及相关技术和理论等科研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分别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20篇,申报发明专利85项,承担国家级项目46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省部级课题79项、企业委托与合作项目73项,立项研究经费总计近5500万元,直接产生经济利益已逾4亿元,成绩斐然。
  学科点所开展的各项前沿科学研究和所承担的各类高水平课题,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验装备条件,为各级人才的培养构建了一流的学术平台。近年来,大批外校生(专业包括冶金、材料、加工、物理、化学、资源等)报考本学科点研究生(占招生比例约70%),成为学科发展的新鲜血液。学科点偶尔跨站也招收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多学科交融、学术思想活跃的氛围中成长。同时,这些跨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也给学科点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带来了不同专业视角的观点、思想和想法,推动了学科点科研成果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十五期间学科点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共培养博士后22人(已出站15人),博士生73人(已授予学位25人),硕士生156人(已授予学位71人)。其中很多优秀人才已成为国内外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的中坚力量。
  鲁教授最后表示,今后学科点将继续发挥其在冶金和材料制备领域的技术基础研究、新技术开发和工程优化的优势,并结合国家级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走向和产业发展,直接服务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逐步扩大与相关企业的战略联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我国冶金和材料制备、加工领域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提高中国产品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产生更深远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王吟超

稿件来源:上海大学校报

上一条:教育部党组发出通知要求教育战线认真学习贯彻...

下一条:机自学院召开学科建设会议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