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有关通知,我校社会学、流体力学、钢铁冶金和机械电子工程等4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列上海地方高校之首,这标志着我校的学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我校今后学科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长期坚持"立足上海,依托长三角,引领学科发展,培育学派风格"的发展目标,围绕"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合作机制"的核心论题,置身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和世界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大环境,创建学科平台,打造学术团队,努力培育符合国家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建设和管理需求,契合世界学术发展潮流的研究方向和学科生长点,凝炼出组织决策分析、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民间社会认同等优势研究方向,确立了在国内社会学界的独特地位。
起步早,发展快
1979年中国大陆恢复社会学以后,我校成立了高校第一家社会学系,创办了全国高校唯一的社会学专业学术期刊《社会》。社会学学科先后跻身上海市教委第一期和第四期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第二期优势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行列,成立了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先后获得上海高校中第一个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个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第一个人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团队精干,成果丰硕
2001年以来,该学科点从海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引进13名中青年骨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45岁以下人员占75%)、学历层次高(博士占92%)、富有事业心与创新能力、视野宽阔、合作良好的学术团队。先后有5人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曙光人才计划"。
6年来,学科点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5项、上海市社科基金课题26项、其他部委级课题7项、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66项、国际合作课题12项,各类科研经费705.63万元。其中,"新时期社会协调机制建设问题研究"获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团队成员出版专著54部、教材25部、译著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225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55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学术成果奖18项,优秀教学成果、教材奖6项。
人才培养成绩显著
2001-2006年,招收博士研究生94名,毕业27名;硕士研究生205名,毕业127名。绝大部分毕业生学术基本功扎实、科研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有些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骨干甚至带头人。
建好智力库,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出谋划策
该学科点现有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4人,每年以各类形式为各级党政组织提供政策研究报告数十份,其中3份咨询报告获上海市"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政党研究参考资料》、《构建和谐社会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列专报、上海"4·16"青年白领涉日游行研究、民间组织与社会发育策论、浦东千户居民调查等成果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稳定指标体系研究》与《和谐社区指数研究》得到上海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和高度评价;《加强宁波外来人口管理推进和谐社会研究》已转化为宁波市政府外来人口管理的政策,并受到中宣部领导的关注;《促进我国工程移民社会整合的若干政策建议》专报已报送中央政治局常委。
加强国际交流,构建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
2001-2006年,该学科点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组织开放课程与讲座、人员出访、聘请兼职研究人员承担开放课题、合作编辑出版等方式同国内外学术界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主办了第八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两岸三地学术研讨会、"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等重大学术会议24次,7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参与了交流;邀请费孝通、Friedberg、Burawoy等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演140场次、开放课程13门次;聘请自强教授或特聘研究员10余名;与法国国家科学中心组织社会学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海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教师中先后有32人次到美、德等国的一流学术机构开展学术交流,20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
2005年《社会》全面改版,严格学术规范,100%实行匿名审稿制度,期刊质量大幅提升,转载(摘)率达到27%,2006年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居社会科学总论类第五位,入选CSSCI来源期刊,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现在,《社会》已成为国内社会学领域的权威专业刊物,被多家学术机构确定为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学科带头人
李友梅教授,1988-1994年就读于巴黎政治研究院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社会学所,师从组织决策分析的创始人米歇尔·克罗齐埃,系统学习了组织决策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获博士学位;上世纪80年代初跟随费孝通先生在苏南地区从事江村社会变迁和小城镇问题研究;1994年学成回国之后,致力于把组织决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介绍到中国,并运用该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先后围绕浦东开发开放中的农民问题、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关系、新时期的社会协调机制等问题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其中重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9项;出版专著和论文集7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6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优秀学术成果奖;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2004年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金棕榈教育骑士级勋章;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社会学副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评委。文学院
稿件来源:上海大学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