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赋能:研究型高校评价改革路径探索”分论坛成功举办

创建时间:  2021/11/17  李甜甜   浏览次数:   返回

2021年11月13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以“迈向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的分类督导与评价”为主题的上海教育督导与评价国际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本次论坛设置1个主论坛和涉及第三方评价结构、研究型高校、应用型本科、职业院校、专家学者、研究生等主体的7个平行分论坛。

主论坛上,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教授以《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价探索》为题,指出在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的背景下,上海高校近年在信息化建设上成效显著,未来需要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着力破解痛点,并通过案例介绍了上海大学基于大数据分析提升评价质量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联袂承办了研究型高校分论坛——“大数据赋能:研究型高校评价改革路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参加分论坛,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蔡永莲主持分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开放教育研究》主编徐辉富做点评,8位中外嘉宾作专题报告。

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原副校长吕坚以“论研究型大学的卓越研究评价体系建立”为题作报告,介绍了香港城市大学内部建立的评估体系和评价理念,指出该评估体系在服务教学科研、促进学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沈海涛以“研究型大学增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分析”为题作报告,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的模式探索以及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指出高校应该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实现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赋能。

中国知网高教事业部总经理强浩以“精准数据支撑下的高校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为题作报告。他回顾了科学评价的政策背景以及对现有评价体系的思考,介绍了中国知网的学科数据中心资源建设工作。

德国卡塞尔大学高等教育国际研究中心乌尔里希教授以“评价、评估、质量保证——术语、政治倾向和方法的演变”为题,介绍了评价、评估机构的历史,总结了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以及评价范围等的转变,指出大学正处于各种评价和质量监测的风暴之中。

浙江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王建胜以新时代研究型大学优化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浙工大在新形势下社会服务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日本广岛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大学黄福涛教授以日本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变化与挑战为题,介绍了日本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过程和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探索的思考与建议。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以科技成果转化视角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研究为题,和与会嘉宾交流对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绩效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张倩苇教授以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反馈素养研究综述为题,介绍了高等教育中反馈素养的发展路径与研究展望。

在点评与讨论互动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首先对上半场四位嘉宾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他指出,四位讲者的精彩报告形成了非常具有框架性的表达,一是提供了政策性很强的治理框架;二是提出了操作性强的行动框架;第三是提供了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分析框架,给大家带来了启发和思考。《开放教育研究》主编徐辉富对下半场四位嘉宾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大学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有紧迫性,评价指标是否科学,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报告会上,与会师生与专家学者进行积极的互动研讨。参加分论坛的师生纷纷表示,各位中外专家的报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了高等教育的分类督导与评价,带来了新理念,打开了新思路,为教育评价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撰稿:李甜甜等)

上一条:同心抗疫,共克时艰,让党旗高高飘扬——发展规划处联合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条:《上海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印发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